《家校共育的案例讨论》实施方案为贯彻国家和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动素养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下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教育功能,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探究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进展。我校响应山西省教育科学讨论院关于提出《家校(园)共育模式的探究与讨论》的课题讨论在本校范围内开展家校共育的案例讨论的探究与实验。特制定实验的实施方案。一、讨论背景和意义。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可见,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和基础。它早于学校教育,更早也更直接的影响着孩子,决定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父母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隐性教育,是人类行为举止在孩子心中的刻画。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老师是学生能否接受科学的、领先的教育的关键。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由此,探究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对于新时期的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提高老师和家长的素养,从而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究孩子的内心世界,最终促进学生在品德和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进展。本选题讨论的侧重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实践中讨论,以学校的家校共育实践为平台进行进展、创新;其二,从对案例的讨论出发,站在理论的高度,探究新时期我国家校共育的内涵、特点和实践模式,获得具有推广性的普适经验。二、课题讨论的目标和内容:(一)、课题讨论的目标:1、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通过培训、讲座、沟通活动等对家长建设良好的家庭教育进行方法指导。2、 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方式,积极开展家校共创活动,使家校教育协调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