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一、背景阐述过去,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教材代替学生的思考,教给学生现有的结论,学生的学习没有自主可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是每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应予重视、讨论、探讨的重要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探究中,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思考,在合作沟通中学习,在动手实践中进展,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完善。下面就以我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作一粗浅的分析。二、教学预案本课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三角形的特性和三条边的关系来展开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情境创设、操作沟通、练习反馈和全课总结。教学内容: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目标:⒈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⒉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⒊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出示:一幅有很多塔吊的建筑施工场地图。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看到了很多塔吊,塔吊上有很多三角形。)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等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今日我们就一起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课题)㈡探究新知。⒈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⑴ 游戏引入,激发冲突。找一位强壮的男生和一位瘦弱的女生,分别拿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然后拉一拉,看谁能先拉变形?(大多数学生可能认为男生会获胜,可结果却出人意料,从而激发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欲望。)师:这位男生的力气真的不如这位女生吗?看来这里面有一些神秘,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⑵ 小组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各种各样的硬纸条和图钉,钉一个自己喜爱的图形,然后拉一拉,看有什么发现?小组汇报、沟通。⑶ 老师小结:三角形的形状不容易改变,我们就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⑷ 欣赏图片:课件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架、斜拉桥、艾菲尔铁塔、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