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习惯的养成浅谈语文课堂习惯的养成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高效课堂使学生学得更轻松了,学得更好了,能力更强了。 关键词: 课堂习惯; 养成; 预习; 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25)10-0120-01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学好语文?如何让 40 分钟更高效?实践证明,加强预习习惯、阅读习惯、倾听习惯、大胆发言习惯、仔细书写习惯、质疑习惯都很重要。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课前预习的兴趣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育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面对一篇新奇、生疏的课文时,我们都会要求学生读三至五遍课文;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词语、难读的句子,特别是四个字的词语或成语;完成课后思考题。虽然这些要求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但可以明显的发现完成要求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积极,并且慢慢的也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小部分时间,开展预习活动,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这样,学生热情高涨,兴趣很浓。预习时积极研读教材,仔细思考问题,不放过任何细节,并努力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文本,还增加了思考的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有动脑筋的过程。让学生不断的思考,逐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整个预习过程就是学生自我不断地求知、获得、提高的过程。例如,学生在预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时,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了解文章的结构,也试着去赏析文本中的较难的句子。学生们突破了本文的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宁静的内心世界,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二、注重阅读习惯的培育 阅读教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立足文本,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