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反思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反思 孙养德 内容摘要:当前的语文课堂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少数老师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理念,盲目跟风,无所适从,一些不“适当”的、“走极端”的教学行为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度”。本文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反思 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乱花渐欲迷人眼”,少数老师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理念,盲目跟风,无所适从,一些不“适当”的、“走极端”的教学行为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度”。 现象一:片面追求感情朗读——道是有情却无情 “有感情地朗读”即是带着关切和喜爱的心情去朗读。但从笔者接触到的课堂来看,少数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带着关切和喜爱走进文本,却迷恋于声音的强弱和朗读的技巧,片面追求有感情地朗读,使语文教学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一位老师执教《珍珠鸟》,在指导学生读“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这句时。先请一位学生朗读,但学生读的比较平淡。老师说:“我们要有感情地去读,让小鸟钻进去。”另一生朗读,仍没有改进。老师又说:“感情还不够,小鸟的身子卡在笼子门口了。”见两位同学都没读好,老师便说:“你注意那个‘进字了吗?读得重一些。于是该生故意将‘进字读得很重。接着,老师又让其他同学模仿着读。 这位老师只片面关注了某个字音的重读,在声音的强弱变化上做文章。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对文本关切和喜爱的感受,而是在拿腔捏调,呆板模仿。这种隔靴搔痒的朗读指导,只能使学生无病呻吟。“把具有生命灵性和生活意义的语文,把具有诗意、幸福感和自由精神的语文遮蔽了。”(魏星《让语文“敞亮”起来》《人民教育》20XX 年第 10 期) 其实,我们应引导学生真正关切并喜爱上文本,让他们“读进去”,品味语文的生命灵性和生活意义,无须夸大其辞,矫揉造作地指导。而另-位老师执教的《黄河的主人》,在指导朗读上则值得称道。在读第三小节作者看着羊皮筏子能承载六个人在湍急的黄河上行驶时的惊讶之情时,老师抓住了一个“啊”字,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不同声调的朗读对比,让学生在反复比较之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读法,体现了朗读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在引导学生朗读能表现作者对羊皮筏子全部情感的句子“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时,老师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反复品读:①羊皮筏子这么小,这么轻,作者感叹道——②羊皮筏子贴着水面行走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