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讨论历史 ②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联系 2.能力目标: 尝试分析实验、设计实验。 3.情感目标: ① 关注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 ② 体验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家们智慧力量,确立进行科学讨论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② 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探究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很好地运用到设计实验中展示加深印象,感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 教学内容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以概念车——叶子图片引入,通过图片的观察想象一下这辆概念车的原理 引入光合作用 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 (课件同步显示) 光合作用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呢?今日,我们就一起回到历史长河中去,共同解开光合作用之谜。 回答: 回忆光合作用概念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1771 年 英国 普利斯特利实验 18 世纪中期,人们一直以为只有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 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还应考虑什么因素? 引导提出问题:空气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 PPT 图片演示实验过程,引导思考: 1.几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分析,并指出实验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对比、单一变量、等量原则等)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看似简单,但后人做得 质疑 讨论发言:光、空气等。 思考并作出假设:有影响。 观看图片 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思考,提出问题:植物在什么 2.1779 年 荷兰 英格豪斯 3.1845 年 德国 梅耶 4.1864 年 德国 萨克斯实验 实验很多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引导提出问题。 铺垫:1779 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 500 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终于发现了实验的奥妙所在。 PPT 图片展示实验过程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有幸地“请到了”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请他给大家揭示实验的奥妙。 进一步提出问题:由于当时化学进展水平的限制,不清楚植物吸收、释放气体的成分,同学们根据现有的知识,知道是什么吗? 旁白:直到 1785 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这一结果。可见生物科学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 在这一过程中,光能哪去了? 我们请德国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