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韩 愈题 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论述从师问学的重要性。说,文体名,用以说明事理,阐述己见。 中唐时代,多数士大夫自恃门第高贵,而以从师问学为耻,韩愈慨叹师道沦丧,藉李蟠请学而作此文,期能转移风气,重振师道。全文紧扣师与道的关系,先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确立自己的师道观,接着连用三个对比,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智,再以孔子为例,说明“圣人无常师”,凸显“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观点,以呼应前文。 本文见解深刻,立论精辟,论据具体有力,结构严谨,善用对比,文句错综多变,是说理散文的典范。作 者 韩愈,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生于代宗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卒于穆宗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年五十七,谥文,世称韩文公。又以昌黎(今河北省境内)为其郡望,常自称昌黎韩愈。宋神宗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韩昌黎。 韩愈三岁时,父母皆已过世,赖兄嫂扶养成人,早年刻苦为学,博通六经百家之书。德宗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举进士,累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吏部侍郎等职。因个性耿介,直言无忌,曾两度遭到贬谪:一次为关中灾民请命,触怒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一次因上表反对宪宗迎佛骨入宫,被贬为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刺史。 韩愈以发扬儒家学说为己任,排斥佛、老思想。在文学上提倡古文运动,推崇先秦、两汉朴质自然的散文,反对六朝华而不实的骈文。由于挚友柳宗元,以及众多门下弟子的支持响应,古文因而蔚为一时风气,对唐、宋以后古文进展影响甚大。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即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称许他在文学及思想上的贡献。 韩愈的散文雄浑深厚,笔力遒劲,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明茅坤选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之文为唐宋八大家文钞。他的诗带有散文笔法,勇于创新,风格奇崛,对宋诗影响深远。有昌黎先生集传世。课文 注释‧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二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