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鉴赏思想感情(附:真题对接及巩固练习)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鉴赏思想感情(附:真题对接及巩固练习) 比较鉴赏思想感情 本题型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1.从诗题把握诗人感情。 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尤其注意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字眼。还要注意把握副标题。 《书愤》:“愤”即感慨与忧愤之意; 《忆江上吴处士》:“忆”即回忆怀念之意; 《天下怀李白》:“怀”即怀念之意; 《闺怨》:“怨”即幽怨之意; 2.从诗人生平和注释把握诗人感情。 “知人论世”的前提: (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 (2)熟悉的诗人。 (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4)解读感情以文本为主,知人论世为辅。 3.寻找情感载体: (1)意象——自然意象 月——思乡念亲;美好高洁 流水、落花——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命运无常 松梅兰竹菊荷——高洁品质 杜鹃——悲惨凄恻 ;乡愁乡思 雁——相思离愁;思乡思归 南浦、长亭、杨柳——送别 酒——忧愁、苦闷离别;郁郁不得志 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秋蝉——高洁;悲凉 (2)意象——人事意象 登高、凭栏——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伤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吹笛、吹笙、吹羌笛——思乡之苦、相思之情、孤独寂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折柳——送别、思乡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读一读: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3)表情达意的词语: 1.动词(别、送、归;骑、射;沉吟) 2.表情达意的词(愁、怨、恨、离恨、惆怅) 3.形容词(暖色调——积极乐观,冷色调——孤寂凄凉)。 方法小结: 1.在了解诗歌大意及审题的基础上,再次细读诗歌,将这四点中与情感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进行合理的联想之后做好标注。 2.梳理思路,逐句分析,分点答题,答题模式:指出感情+分析(哪句诗歌/哪个词语/哪个意象表明了诗人的哪种感情)。 3.做题过程中不能一看到某个方面或某个字眼就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