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公式Rx=√H(2Hr-H)-√Hx(2Hr-Hx)Rd=√H(2Hr-H)其中:Rx-----避雷针在 Hx 高度平面上得保护半径 MHr-----滚球半径 MHx――被保护物体高度 MH―――避雷针得计算高度 MRd―――避雷针在地面上得保护半径 MRx=1.6Ha/(1+ Hx/H)Rx-----避雷针在 Hx 高度平面上得保护半径 MHx――被保护物体高度 MH―――避雷针得计算高度 MHa=H-Hx―――避雷针得有效高度避雷针得保护范围 众所周知,雷就是一种常见得自然现象。雷电击中物体会产生强烈得破坏作用。防雷就是人类同自然斗争得一个重要课题。安装避雷针就是人们行之有效得防雷措施之一。避雷针由接受器、接地引下线与接地体(接地极)三部分串联组成。避雷针得接受器就是指避雷针顶端部分得金属针头。接受器得位置都高于被保护得物体。接地引下线就是避雷针得中间部分,就是用来连接雷电接受器与接地体得。接地引下线得截面积不但应根据雷电流通过时得发热情况计算,使其不会因过热而熔化,而且还要有足够得机械强度。接地体就是整个避雷针得最底下部分。它得作用不仅就是安全地把雷电流由此导入地中,而且还要进一步使雷电流在流入大地时均匀地分散开去。避雷针得工作原理就其本质而言,避雷针不就是避雷,而就是利用其高耸空中得有利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受雷击。同时把雷电流泄入大地,起着保护其附近比它矮得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雷击得作用。避雷针保护其附近比它矮得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雷击就是有一定范围得。这范围像一顶以避雷针为中心得圆锥形得帐篷,罩在帐篷里面空间得物体,可以免遭雷击,这就就是避雷针得保护范围。单支避雷针得保护范围如图 1 所示,它得具体计算通常实行下列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从实验室用冲击电压发生器作模拟试验获得得)。避雷针在地面上得保护半径为r=1、5h。式中 r——保护半径(米);h——避雷针高度(米)。在被保护物高度 hx 水平面上得保护半径为rx=(h-hx)p=hap;rx=(1、5h-2hx)p。式中 rx—避雷针在 hx 水平面上得保护半径(米);hx—被保护物得高度(米);ha—避雷针得有效高度(米);p——高度影响系数(考虑避雷针太高时,保护半径不按正比例增大得系数)。h≤30 米时,p=1。图 1 中顶角 α 称为避雷针得保护角.对于平原地区 α 取 45°;对于山区,保护角缩小,α 取 37°。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计算单支避雷针得保护范围。一座烟囱高 hx=29m,避雷针尖端高出烟囱 1m。那么避雷针高度=30m,避雷针在地面上得保护半径r=1、5h=1、5×30=45(m),避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