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1~20 各数》教学反思(2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认识 11~20 各数》教学反思 仪征市实验小学 潘媛媛《11~20 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 10 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 100 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由于此前学生已经认识 11~20 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理解“10 个 1 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表示十几。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导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很抽象的数的认识。因此我先让孩子用学过的数介绍自己、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家庭等活动,既与学生进行了情感沟通,又复习了 0~10 的数。接着通过奖励的小红花让孩子猜猜它们的后面都会写哪些神奇数字,从而导入新课:认识 11~20 各数。这样的导入,既使孩子们对 10 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2、注重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教学中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沟通、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初步感知“十进制”的概念时,我先让孩子自己数出小棒,孩子有 1 根 1 根数的、有 2 根 2 根数的、有 5 根 5 根数的等不同方法;然后带领学生认识 1 根小棒表示 1 个一,接着师生一起一边摆一边数,数出了 10 个一,这时老师说明有时为了方便把 10 根小棒捆成 1 捆,通过提问“1 捆有几根”得出 10 个一就是 1 个十,这时老师要求孩子利用身边的皮筋去实际动手捆一捆,加深对 1 捆表示 1个十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重点的理解,我还请一位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让孩子们去说一说,从而突出这个重点。在接下来的 12 的认识上,我让孩子先自己思考、再同桌沟通,最后实际动手摆一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展示,让学生讨论:“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从感知到理解,到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比较、解释原因,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巩固“十”的知识形成过程。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完成对 11、13、19 的认识,理解 2 个十是20。掌握了它们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