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荀子》(4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荀子》论理想社会五则【一】原文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出处《荀子·富国》译文 人们分散居住各顾各不相互依靠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要组织在一起没有名分等级制度就必定发生斗争。无法生存下去是忧患,发生斗争是灾祸。挽救忧患,排除灾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明确名分等级来组织起人们。评论分析 这是荀子社会理想的秩序描述。“明分”以什么为准则呢?荀子的回答是礼义。作为礼义的具体体现的这种“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它指的是社会的分工分职,即“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荀子·王霸》)第二,“分”又是社会伦理关系。荀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的,是宇宙的“大本”。对于这些伦理关系的每一个社会角色,他都依据礼义,作了法律规范性的界定。一句话,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人各有别,这里的伦常关系是不能逾越的。第三,“分”的核心是等级关系。荀子讲的土农工商的分工分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伦常,都贯穿着等级之分。【二】原文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出处《荀子·君道》译文有使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原来就混乱的国家;有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自行使国家安定的法。评论分析中国社会的一元性政治结构,决定了当政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极大主导作用,因此,各种社会理论理所当然地会对从政者个人素养提出高的要求。君主的人格状况,直接影响他对统治方式的选择。明智的君主,其明智同样表现在对人的重要性的认识上,那就是着力于贤能之士的拣择。荀子的方案是:以治礼来治人,以治人来治法。这里所说的“法”,主要是“做法”或“术”的意思。荀子正确地认识到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我认为,理想社会,正应该如此。影响:进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领导并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毛泽东曾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正是法治社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5 年修订版)【三】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