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环境评价方法论讨论 一、我国投资环境评价讨论述要 一般认为,投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地域为投资这种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一系列要素和生产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并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区域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成效显着,1979 至 2000 年,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额亿美元。此间,吸引外资大体经历了从政策引资到环境引资再到特色引资的阶段更替,体现出对投资环境认识的逐步深化。 对投资环境进行分析、评价、改善和调控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任务。1993 年我国政府举办了关于投资环境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投资环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其成果被编入《论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一书中,但投资环境的定量评价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鲁明泓在分析我国投资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数学方法,选取一般经济因子、通胀因子、劳动力因子、政策因子等四类因子共 11 个具体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除西藏以外的大陆 29 个省、市、自治区和 45 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定量测算和评估,并提出了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性建议和措施。该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省区和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同,未能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差异性;二是对非经济因子考虑较少;三是评价结果未能反映各年度之间投资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程连生则运用熵的原理来探讨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的特点和熟化类型,同时也提出了改善投资环境的主要措施。不过,对投资环境熟化度和投资环境熟化率的内涵界定和计量的科学性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究,增长熟化型、稳定熟化型、潜在熟化型、进展熟化型等类型划分也值得商榷。1997 年,鲁明泓再次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筛选出对外资区位分布有较大影响的因素,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各地区投资环境综合指数;继而运用偏差系数分析法划分出过度投资地区和投资不足地区,借此评判各地吸引外资的“工作努力程度”和未来潜力;最后分析了各地区投资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区域差异。但对过度投资区和投资不足区的划分依据和结果难以令人信服。苏亚芳在对投资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讨论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以宁波市为例,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讨论方法,选取自然环境、人口和劳动力、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税收优惠五类因子共 21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