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及其影响、测量与控制1 引言 声音使人们能够沟通,而且可以用音乐及语言的形式给人们带来乐趣。然而,暴露在过量的声响下,会损坏听力。噪声,通常定义为:"不希望的声音",但是,从严格的术语上来讲,声音与噪声是一样的。工作中的噪声可以用一个声级计来测量。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送。波的频率是声音的音调,而声波的能量是它的振幅。2 耳朵的工作机制 外耳把声波收集起来,然后通过约 2.5 厘米长的外听道,到达耳鼓。声压的变化使耳鼓按声音强度的比例而运动。耳鼓的内侧是中耳,它完全覆盖在软骨中。声音是由 3 根互相连接的软骨传到中耳的。这 3块小骨分别是锤骨、砧骨和镫骨。锤骨的一端嵌接在耳鼓上,另一端与砧骨相连,砧骨的一端与镫骨相连,镫骨的另一端正好嵌在内耳耳蜗的椭圆形窗上。耳蜗是听觉器官的组成部分,它是一条螺旋状的管道,内中充满了液体,它随中耳软骨的振动。引起共鸣。这些液体的运动引起长有细毛的很小的而又很敏感的听觉细胞的运动,这种运动产生了毛细胞中的电脉冲而由听觉神经传送到大脑中去,大脑再把这种脉冲转变为可识别的声音。长在靠近中耳一端的毛细胞容易受到高频声音运动的激发,而在靠近耳蜗尖部的毛细胞,对低频的声音比较敏感。噪声诱导的听力损失是因为,处于一个特定区域的毛细胞受到了损害。由于毛细胞受到损害后是不能修复的,所以这种过程是不可逆转的。3 听力损伤的机理 过量的噪声能量进入到听觉系统中后,唤起了系统的保护性反应,使得神经的反应变得阻尼增大,从而使系统对于低能级的噪声变得比较不敏感,这就是所谓听阈值迁移现象。单次的或者短期的暴露在噪声环境下所形成的临时的听阈值迁移,会对听力造成若干小时的影响,但是随后还会恢复。反复地暴露可以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阈值迁移。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会造成下述听力损伤。(1) 急性反应① 急性听力损伤:由射击、爆炸等造成。通常是可以恢复的,影响耳鼓、听小骨等;② 临时听阈值迁移,短期暴露在噪声中,影响耳蜗。(2) 长期效应① 永久性听阈值迁多:因长时间的暴露而造成,影响耳蜗,而且不能恢复;② 噪声诱导的听力损失:因长时间暴露而造成,影响听话的能力,不能恢复,这主要表现在与噪声率相同的音频的听力方面;③ 耳鸣:耳鸣也会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从急性的短期效应变成长期的,甚至是不可恢复的。 常见的老年性耳聋,是指老年人的听力丧失。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原因是由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