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活动老师在课堂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索然无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关于 0.9=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老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 19 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 1/2,老二分总数的 1/4,老三分总数的 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挖空心思,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 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 20头牛。老大分 1/2 可得 10 头;老二分 1/4 可得 5 头;老三分 1/5 可得 4 头。你等三人共分去 19 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 9.5 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 10 头呢?同学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同学所学的无穷等比。 数列各项和公式S=a1(1-qn)/(1-q)(|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强化学法指导,培育优良的学习习惯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同学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同学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育自学能力,而且能提升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够,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2 培育同学数学学习兴趣 培育兴趣,调动深厚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