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教材把握要准确。 新课程教材把应用题分散编排,不同年段有不同要求,不同内容下的应用题又有不同的编排意图。比如三年级的"平均数'是编排在"统计'这一节,作为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改变传统的平均数教学的模式化的要求,不再片面强调"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而是强调平均数的应用价值,体现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状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 〔老师〕让同学说说对"本届国家青年男子〔篮球〕队队员平均身高 2 米,最高的队员苏伟身高 2.12 米。姚明 04~05 赛季平均每场得分 18.5 分,05~06 赛季平均每场得分 21.8 分'的理解。特别是"姚明 04~05 赛季平均每场得分 18.5 分。05~06 赛季平均每场得分 21.8 分。'说明什么?同学回答姚明并不是每场都得18.5 分或 21.8 分;姚明今年的平均成绩比去年好,球越打越好了。老师适时的指出:姚明今年的平均成绩比去年好,这个"平均数' 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状况。 合格传统要继承。 引导同学认真分析生活情境中的数学因素,发现数学问题的主要矛盾,分析数学问题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会一些构建数学模型的具体方法等等,都可以成为小学数学课改时,老师引导同学去"自主地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探究隐含的数学模型,然后试图去解决的学习过程,体现数学化的过程'是值得传承的好办法。应用题的传统教学的线段图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各种方法是互相渗透,互相储存的,借助于图形、图表、多媒体演示等策略,来帮助解题。 比如:"平均数'教学中,同学对平均数的理解,可以这样展开:老师课件出示三堆不等的积木(2 块、7 块、3 块)。问:要使每堆的积木相等,你有哪些办法?同学展开讨论后,回答: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也可以把三堆合起来再分。老师依据同学回答课件演示,方法一是把第 2 堆移 2 块到第一堆,移 1 块到第 3 堆,每堆 4 块。让同学认真观察移的过程,然后指出这个 4 就是2、7、3 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再让同学说说 7、8、9 的平均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暴露同学的思维,体现"平均数'移多补少的本源,同时数形结合,把"形'的操作过程过度到"数'的思索过程。方法二也依据同学的回答进行操作,再让同学用式子把过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