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应怎样激励学生第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数学学习容易使同学感到索然无味,以至于对数学缺乏兴趣。优良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引起情感共鸣。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与同学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适当引入他们喜爱的活动,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引入了同学感兴趣的"摸球'游戏。当我拿出红、黄、绿球时,同学们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并显示出了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中,同学没有了以往数学课上的指令性活动,而是在他们喜爱的"摸球'游戏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大胆尝试,积极探究,知道了事件发生确实定性及不确定性。 第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同学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同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是让同学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时,我重点让同学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先〔制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复习题,让同学说出笔算方法,然后让他们进行算法的迁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尝试进行笔算。通过组员之间激烈的讨论和反复的沟通后,同学基本上能够探究出算法,正确进行笔算,真正经历了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第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激发同学主动参加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用手势配合口头评价,能够使老师把话表达得更加明确、有力,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强化说话的感情色彩。课堂上,我会对同学的表现竖竖大拇指,鼓鼓掌,拍拍肩膀,摸摸头,这样的体态语言,使同学们感到了亲切,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激励同学自主探究、勇于革新的兴趣,毫无顾忌地参加到学习和沟通中。 2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育同学质疑能力 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同学来说是临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假如对同学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同学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同学的质疑老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 40 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