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题及其否命题(矛盾命题)1、并非“所有 S 都是 P” = 有些 S 不是 P2、并非“所有 S 都不是 P” = 有些 S 是 P3、并非“P 且 Q” = 非 P 或非 P4、并非“P 或 Q ” = 非 P 且非 Q5、并非“要么 P 要么 Q” = “P 且 Q”或“非 P 且非 Q”6、并非“假如 P,则 Q” = P 且非 Q7、并非“只有 P,才 Q” = 非 P 且 Q二、充分条件(P,则 Q)假言命题1、语言形式(P→Q):“假如 P 那么 Q”“只要 P,就 Q”“若 P 必 Q”“P,则 Q”2、性质:假如充分条件命题“P→Q”为真,则:(1)肯定 P 必肯定 Q(P 真,则 Q 为真)(2)否定 P,未必否定 Q(P 假,则 Q 不一定假)(3)肯定 Q,未必肯定 P(Q 真,则 P 不一定真)(4)否定 Q,必否定 P(Q 假,则 P 为假)3、公式:(1)“假如 P,那么 Q” = “非 P 或 P”(2)并非(P→Q) = P 且非 Q三、必要条件(只有 P,才 Q)假言命题1、语言形式(P←Q):“只有 P,才 Q”“假如 Q,则 P”“不 P,不 Q”“没有 P,没有 Q”P 是 Q 的前提(必不可少的条件)2、性质:P←Q 为真:(1)有 P 未必有 Q(2)无 P 必无 Q(3)有 Q 必有 P(4)无 Q 未必有 P3、公式(1)“只有 P,才 Q” = “假如 Q,则 P”(2)并非“只有 P,才 Q” = “并非 P 且 Q”四、联言命题1、语言形式:“不仅 P,而且 Q”,“虽然 P,但是 Q”“既 P,又 Q”“一边 P,一边Q”2、性质:一真及真、一假及假3、公式:(1)并非“P 且 Q” = “非 P 或非 Q”(2)并非“P 或 Q” = “非 P 且非 Q”五、选言命题1、语言形式:(1)相容:或者 P,或者 Q,命题为真,至少一个为真(2)不相容:要么 P,要么 Q,不是 P,就是 Q。只有一个为真,命题为真2、公式:(1)P 或 Q = 假如非 P,则 Q(2)并非“P 或 Q”=非 P 且非 Q六、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1、规则: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可以用柏拉图)例题:我是台湾人,但同时我也是中国人。因此,台湾人都是中国人。 以下哪项最能类比说明上述推理不成立? A.姜坤是相声演员。姜坤是曲艺演员。因此,相声演员都是曲艺演员。 B.鲁迅是文学家。鲁迅是绍兴人。因此,绍兴人都是文学家。 C.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太阳光不是商品。因此,太阳光没有使用价值。 D.爱迪生是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