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整体规划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历史教育更加关注史能鉴今功能的发挥,关注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笔者认为新课标理念下的新教材突出的是某个专题,而非以往的历史阶段特征。这种以专题的编排方式注重了对学生的观念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形成。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凸现这种专题意识。教师在整个专题学习的指导中,应当做到高屋建瓴,理论引导,深入浅出。二、教学内容的分析(1)专题分析“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国家力量、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等。通常我们常说“弱国无外交”、“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其内在逻辑结构是:我国外交状况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实力的强弱而显示出不同,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根据国内外的环境适时的调整外交政策。但是,深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我国外交立足点是“和”,这是新中国以来外交思想的最明显的表现。“和”则共赢。课本具体的展开顺序是这样的:① 从近代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外交基本状况是“跪着的外交、枪炮下的外交”。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不断的以“和”为指导,独立自主,不争霸,不结盟,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活动,取得了合作共赢的效果。(2)地位和作用分析 首先,本课放在必修一的最后一个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中,说明,当代世界离不开中国,而外交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课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是中国现代外交的起点,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发挥他们的政治智慧,使中国逐渐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与政治、经济、思想的联系: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中国现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和思想的演变都与其外交有关。从“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这一主线去展开的话,现代中国外交的发展则是紧密伴随着政治民主化、工业化等的发展历程。(3)重难点分析1、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考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学情分析本课时是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因此,要根据学生实际讲解主要知识,化解教学难点,特别要根据小榄中学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来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