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观后感五一假期共四天,都在看英国一部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开始看的时候仿佛看着局外人的故事,不动声色,间或觉得可笑间或又觉得有意思,还兴致勃勃的对家里同样七岁的小女儿和大姐家同样七岁的女儿,还有小弟家十一岁的儿子分别提问了很多相似的问题。假如到了这里,好似也没什么值得记录的,直到昨晚上,孩子八点多听完《手绘海洋动物》抱着我的手臂甜甜睡去,我拿出电量不多的手机,一路从 28 岁看到了 56 岁,每隔七年拍摄一集,五个七年的故事几百分钟就描述了这十几个人的一生,看完才体味出其中的残酷之处。想了很久,突然有种庆幸,庆幸出生在尚处于大变革时期的中国!我无意攀谈历史,也无意探寻政治,仅仅从内心深处最深刻的一声叹息出发,谈谈个人的一点儿感受吧! 看完有一个习惯性的总结:纪录片中的十三位主人公,无论是出身上流社会的,出身中产的还是出身工薪阶层的,划分阶层的一个根本点不是金钱,而是学历,不错,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顶尖的大学学历,根本上无论你后天如何努力和奋斗,哪怕是买了西班牙度假别墅的托尼,也只能永远停留在工薪阶层且一生都在不停努力奋斗前半生为了自己后半生为了子孙,但好在天性乐观对生活有着无与伦比的满足感,而女儿考上一所大学考古系的保罗算是工薪阶层里子女出路最好的一个,但仍旧没有实现跨越,但好在遇到一个好妻子,不停鼓舞他,生活也十分稳定,这些工薪阶层的后代依旧是工薪阶层。中产阶层的布鲁斯算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了,大学毕业于牛津数学系,毕业后出国支过教,回国后一直从事教书工作,夫妻都是老师,且生活稳定富足,对子女教育也十分中规中矩,一生颇具善心。最后是富人精英四人组,三男一女,男孩们毕业于一流名校,毕业后从事律师和 bbc 纪录片编辑,婚姻稳定子女依旧延续他们的路线,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竞争剧烈,但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始终如一,也根本都在正常轨道内运行,唯一的女孩虽并未进入大学学习但好在婚姻美满,根本上后半生的采访都可见笑容满面,可以说上一代留下来的财宝足以支撑衣食无忧的过好一生,子女也都是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以确保更好的延续财宝。几十年如一日的变化其实这些都是并未改变的绝大多数,间或出现一二个异类,比方成功从平民一跃成为中产的尼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再婚娶了美国典型的白富美可以说几乎跻身于富人精英阶层了,而这一切源于大学考上了牛津物理系,一直从事讨论工作,后来升职为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