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传》读后感《钱钟书传》读后感:一般来说,对于民国学人的传记,总是以逸闻趣事、野记杂闻作为卖点。一是传记作者本身没有深厚的学识去探究传主的著作,二是逸闻趣事拼凑起来的传记也更容易写,且更具销量。对于钱钟书这种家喻户晓的学人,除去他的逸闻趣事之外,他的著作与学识也让大家对他耳熟能详。不过,真正能够读懂钱钟书的人与文的人,还尚属不多。最近读到一本钱钟书 先生的传记,作者是讨论钱钟书的专家张文江先生。他的身份似乎决定着他要书写的方式。作者以深化作者的著作来给传主立传,并从传主的著作中去发掘传主的心灵,以建构一种别开生面的传记。 《钱钟书传》试读章节:钱钟书 1949 年举家北上,定居北京。清华是他的母校,他来到的是一个熟悉的旧环境;但他所身处的已是一个新时代,这里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新环境。新环境不得不影响着他,他也作着调节和适应,智慧增长了。在新时代的清华园里,钱钟书教过书,带过讨论生,他非凡的才华和惊人的记忆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故事甚至接近传奇。当时在清华读书的人回忆道:四十年代,笔者在京就学时,钱先生任教于清华大学。他的惊人记忆力,在学生中广为流传。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叫大嚷: 不得了!不得了! 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同学是讨论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从图书馆遍寻未获,正巧碰到钱钟书先生,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到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这个典故,因此他大为惊讶。钱钟书先生笔锋犀利,不少人都有些怕他。虽然他待人宽厚,常开玩笑,但他学识之渊博,却使学生产生敬畏之感。还记得有位同学在学期末交了一份读书报告,他没有好好思考,只是从几十本书中东抄西凑成一篇,草草交账。钱先生看后,不加一句评语,却把他所引的话的出处一一注出。当时大家表面都笑话这位同学,但从心里不得不佩服钱先生的学识和记忆力。钱钟书其时已经不发表作品了,只是静静地读书,既用人类文化知识丰富着自己,也适应着时代。在清华园里,钱钟书也接待过客人,例如傅雷夫妇、黄裳等。傅雷来访时,钱钟书夫妇曾受吴晗之托请他留在清华,但傅雷没有听从,还是回到了上海。。黄裳来访时,见到的是一个典型的夜读情景。黄裳回忆道: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授,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就是钱钟书。第二天吴晗要赶回城去,因此我就把访问安排在第三天的晚上。吃过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