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培育中医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有着非凡的历史价值。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中医不是杂乱无章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内容,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目前我国中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实践能力较弱、课程安排的不合理性等,造成中医进展的诸多障碍。因此,对于中医教学,我们要紧随时代的步伐,采纳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在中医教学中进行渗透,提高中医教学的质量。本文就中医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培育进行讨论探讨。 一、中医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医的产生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飞速进展,百家争鸣,科学技术也在逐渐成熟。物质的成熟后,人们开始注重身体健康,因此造成了中医的诞生。尤其是战国末年元气论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古代药师总结中医实践活动的基础。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体系成立的标志,是将中医药事业从自发上升至自觉,从感官上升至理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将古代科技技术和哲学思想有机结合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是在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探究世界的理论。它将数学、物理、天文等进行整理、结合后,对人体机体的整体认识和对疾病做出的诊断、治疗,还对机体的主要部分进行阐述和讲解,如脏腑经络、证候、辩证治疗、病机、气血津液、预防、养生等。两汉时期的主要中医药著作是《神农本草经》,该书载入的药物有 365 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阐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的药用理论,是中医药创立的基础。东汉末年以后,先辈们根据中医药实践对前面的著作进行补充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中医价值。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及对精神需求的提升,中医学在预防保健及提升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临床上独特优势及治疗上的显著效果,广泛地被人们接受,具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和利用价值,同时,人们也从中医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受益。因此,中医的进展与振兴,将需要更多的专业化人才进一步的讨论和探讨,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医教学中对中医文化的传承需要提升 (一)教材方面 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典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