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职称会计实务知识点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和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四个假设。 1.一般来说,只要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都可成为会计主体。除此之外,可成为会计主体的经济组织还包括:企业、企业集团(即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联合体)、事业单位等。 法人肯定是会计主体,但仅仅独立核算是无法足以支撑其成为法人资格的,所以,法人一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2.持续经营假设的内涵 假设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被清算。即假设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一个正常运行状态。 当有确凿证据(通常是破产公告的发布)证明企业已经不能再持续经营下去的,该假设会自动失效,此时企业将由清算小组接管,会计核算方法随即改为破产清算会计。 3.会计期间通常有四种口径:即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按年度口径所编报表为年报,其他期间所对应的报表为中期报告。 4.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人力资源就应该作为企业的一个关键资产进行账务反映,但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尚无法广泛地达到实践的可操作性,因此大部分企业是不反映人力资源的。 我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可以选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核算,但应提供以人民币反映的报表,境外企业向国内报送报表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当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该假设不成立,应改用物价变动会计或通货膨胀会计。 (二):前期差错更正 一、前期差错的概念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 1.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 2.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 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所称前期差错,应当是指重要的前期差错以及虽然不重要但故意造成的前期差错。 前期差错的重要程度,应根据差错的性质和金额加以具体推断。例如,企业的存货盘盈,应将盘盈的存货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固定资产盘盈,应当查明原因,采纳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 二、前期差错的分类 1.计算错误; 2.应用会计政策错误; 3.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 三、前期差错的更正原则 1.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