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能层与能级 构造原理教学建议利用【新知导学·夯基础】,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练一练”,解决学生存在的难点、障碍点和辨析清相关的概念等问题。以楼层与楼层间的楼梯比拟能层与能级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不同能层中相同能级、同一能层不同能级之间能量大小关系,注意构造原理在能量大小比较中的关键作用。利用例题和变式训练巩固基础知识。以构造原理为依据,首先明确电子的填充次序,再区分电子排布式与电子填充顺序之间的差异性。对于特殊的电子排布应从“原理”上进行理解。利用例题和变式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参考资料用构造原理解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 2n2个电子;(2)原子最外层电子不能超过 8 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 2 个);(3)次外层电子不能超过 18 个(K 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 2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不能超过 32 个;(4)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最低 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与构造原理的关系根据构造原理,当出现 d 能级时,End>E(n+1)s,这样 n≥3,np 充满时(共有 3 个轨道,最多容纳 6 个电子),多余电子不是填入 nd,而是首先形成新电子层, 填入(n+1)s 能级中,因此最外层电子数不可能超过 8 个。同理,若最外层是第 n 层,次外层就是第(n-1)层。根据构造原理 E(n-1)f>E(n+1)s>Enp>E(n-1)d,在第(n+1)层出现前,次外层只有(n-1)s、(n-1)p、(n-1)d 上有电子,共有 9 个轨道,最多可容纳 18 个电子。因此,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18 个,例如当原子最外层是第五层时,次外层就是第四层,由于E4f>E6s>E5p>E4d,在第六层出现前,次外层(第四层)只在 4s、4p、4d 共 9 个轨道上有电子,最多容纳 18个电子。若最外层为第 n 层,倒数第三层即为(n-2)层,根据构造原理,该层最多可填充电子的能级有:(n-2)s、(n-2)p、(n-2 )d、(n-2)f,当各能级均排满电子时,电子数为 32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