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分析研究环境工程专业摘要:简述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尤其是微生物传感器近年来在发酵工业及环境监测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并且介绍了生物传感芯片。生物电极是以固定化生物体组成作为分子识别元件的敏感材料,与氧电极、膜电极和燃料电极等构成生物传感器,发酵工业、环境监测、食品监测、医学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生物传感器专一性好、易操作、设备简单、测量快速准确、适用范围广。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生物传感器在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关键词:基本概念、发展特点、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芯片、发酵工业、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芯片德国亿恒科技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化研究所合作,直接将被称为“神经芯片”的最新开发的生物传感器芯片与活性神经细胞相接触,成功地读取到了细胞产生的电信号。据称,“神经芯片”记录了由蜗牛大脑中提取的神经细胞产生的电信号。由于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电脉冲进行信息交流,因此通过读取和记录这些信息,有望为神经学流程带来新的思路。“神经芯片”的尺寸为5毫米×6毫米,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中集成了128×128个传感器。在各传感器的下面嵌入处理电路,对神经细胞产生的微弱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每个神经细胞均被浸入到传感器阵列上的培养液中,因此能够使神经细胞保持活性状态,并能重新构筑神经组织。由此一来,可以在数周时间内在不破坏神经组织的情况下观察神经组织,能够连续地观察神经系统和大脑是如何学习、处理和记忆的。大家对生物传感器芯片产生兴趣了吗?那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介绍!1.生物传感器的基本概念:生物传感器是用生物活性材料(酶、蛋白质、DNA、抗体、抗原、生物膜等)与物理化学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与监控方法,也是物质分子水平的快速、微量分析方法。在未来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中,生物传感器技术必将是介于信息和生物技术之间的新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的临床诊断、工业控制、食品和药物分析(包括生物药物研究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生物技术、生物芯片等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各种生物传感器有以下共同的结构:包括一种或数种相关生物活性材料(生物膜)及能把生物活性表达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传感器),二者组合在一起,用现代微电子和自动化仪表技术进行生物信号的再加工,构成各种可以使用的生物传感器分析装置、仪器和系统。[1]2.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待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生物活性材料,经分子识别,发生生物学反应,产生的信息继而被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转变成可定量和可处理的电信号,再经二次仪表放大并输出,便可知道待测物浓度[2]。3.未来生物传感器几大特点近年来,随着生物科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发展的推动,生物传感器技术飞速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生物传感器将具有以下特点。功能多样化:未来的生物传感器将进一步涉及医疗保健、疾病诊断、食品检测、环境监测、发酵工业的各个领域。目前,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能代替生物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生物传感器,即仿生传感器。微型化:随着微加工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进步,生物传感器将不断地微型化,各种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使人们在家中进行疾病诊断,在市场上直接检测食品成为可能。智能化与集成化:未来的生物传感器必定与计算机紧密结合,自动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更科学、更准确地提供结果,实现采样、进样、结果一条龙,形成检测的自动化系统。同时,芯片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进入传感器领域,实现检测系统的集成化、一体化。低成本、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高寿命: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灵敏度、稳定性和延长寿命。这些特性的改善也会加速生物传感器场化、商品化的进程[3]。4.研究现状及主要应用领域Clark和Lyons在1962年最先提出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在发酵工艺、环境监测、食品工程、临床医学、军事及军事医学等方面得到了深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在最初15年里,生物传感器主要是以研制酶电极制作的生物传感器为主,但是由于酶的价格昂贵并不够稳定,因此以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