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需要引入民间资本城镇化需要引入民间资本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李稻葵: 城镇化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进展的下一个引擎。但这个引擎如何科学地发挥作用,不被误读与异化,引发了专家、学者的审视与担忧。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城镇化是最需要规划的,全国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一定要因地制宜,让各个地方政府去创新、去摸索。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增加决策透明度,增加社会的参加度。 《中国经济周刊》:您怎样理解城镇化对于拉动经济的引擎作用? 李稻葵:城镇化毫无疑问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引擎,但是城镇化比较容易被误解、被误操作,因而城镇化是最需要规划的。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地区性的规划委员会,从国家层面,到地区层面,再到每个社区,都有规划委员会。城镇化不是说完全放开让市场来做就行了,但是完全靠政府也做不到。所以需要国家层面有一个基本的规划,然后让各个地方去讨论自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城镇化进展计划。 《中国经济周刊》:推动城镇化需要土地管理、户籍管理、财税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怎么去找突破口? 李稻葵:我想这个问题说实在的非常复杂,但是也可以高度简化,就是让地方政府去创新、去摸索。我们绝对不会认为全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在土地问题、户籍问题等方面摸索办法。 中央政府只能管最基本的规划,比如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规划。地方的进展不能突破水的承载能力,不能先聚集了一两千万人口,然后反过来让国家给建一个饮水工程,那就成了国家的包袱了,不能拿人口当人质。 《中国经济周刊》: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说过度追求 GDP 的增长,把城镇化简单理解为投资建设等,今后这些问题应如何避开?怎样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李稻葵:其一是认识上在变化,地方政府逐步认识到,光有土地、厂房不行,人才不进来,投资不进来,城市进展不起来;此外,经济格局也在变化,现在出现了蓝领工人相对短缺。各个地方的经济掌门人都意识到要竞争劳动力了,而不是竞争投资、竞争土地,是要想办法把劳动力给吸引过来,留住。怎么做?那就要搞户籍改革、社会福利改革等。 《中国经济周刊》:有人计算过,假如要将现有 1.6 亿已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市民化,政府需要在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付出成本约 1.8 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