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开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育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开展和整 体素养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 1999 年 13 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假设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养是人的全面素养中的重要组成局部,是 未来人才素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开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 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 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当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欢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平安、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那么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 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 化。干净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育了小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气氛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方:"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假如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开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老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沟通,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 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