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化“收获成熟”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每年的 7~10 月是水稻收获季节,全国的水稻收获从南至北逐步展开,水稻生产的机械化问题曾经是困扰农机人的一大难题。不过经过宽阔农机人的不懈努力和探究,特别是经过"九五"、"十五"的跨越性进展,我国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以长江流域为中心,从东向西呈梯度,出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快速进展的态势。机插秧在探究中成为主流水稻生产不但用工多,而且劳动强度大。无论是插秧、田间除草与收割,人们都要不停地弯腰。为了解决生产水稻"三弯腰"的难题,几代农机人为此呕心沥血,但结果大都一样,收获的只有两个字---难过。因此,水稻机械化成为农机人心中曾经的痛。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在小麦生产的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之后,农机人再次将目光转向了水稻机械化问题。通过技术沟通,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推动,以及一系列的技术攻关,水稻机械化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进展起来,水稻机械化技术体系也在探究中日臻成熟。针对水稻机械化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水稻栽植,因地制宜,形成了以机插秧、抛秧和直播并存,以机插秧为主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模式。那么近年来机直播和曾被大力推广的抛秧怎么又被重出江湖的机插秧所替代呢?对此,江苏东洋插秧机有限公司董事长成芳女士作出了详细解释。她说,三种栽培模式都可以解决水稻栽植问题,但各有优缺点。机直播成本最低,省去了育秧环节,但受农时和气候限制多,决定了其只能是一种在局部使用的技术。抛秧虽然也有装备简单、易推广、成本较低等优点,但栽培无序、不均匀、易出现漂秧,不能充分利用温、光、土地资源,且抗灾能力弱,同样存在根浅、易倒伏等问题,且小苗生育受残留秸秆的影响较大。而机插秧虽然是一种传统技术,却可以避重就轻,实现省工节本高产高效,同时在不同地区均可适用。黑龙江农垦机插的成功及新疆伊犁稻区对插秧机的需求,说明北方可以用;江西已有 50 多台插秧机,搞了两年均获成功,说明南方及双季稻地区也很适用。今年的湖北、安徽、福建、广东等省多点示范,积极性很高,成功在握,这说明了一个进展的趋势。江苏经过 5 年的试验对比,证明机抛秧是一种过渡性的技术,机直播是部分地区适用的技术,机插秧是通用性的技术,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进展方向。实践证明,标准化育秧技术是实现机插优势的关键。要搞机插秧,秧苗是关键。以前推广的工厂化育秧成本太高,农民难以接受,缺乏大面积推广的现实基础。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