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武陵山上的星光》观后感5 月 20 日是加长版 税收宣传月 最后一天,因观看电影《武陵山上的星光》变得难以忘怀,难忘施老用生命书写的信仰,难忘物资匮乏时期人们相依相助,难忘始终不灭的责任之灯,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淳朴故事,恰是当下最宝贵的品质,电影最感动我的有两个镜头。 第一个镜头是施老为收一块五毛钱屠宰税,在高寒山区风雪兼程。饿了用冷馒头充饥,渴了抓冷雪解渴。施老用行动换得了农户信任,双方不再是单一的征纳关系,更是朋友、亲人。 听前辈们讲,六七十年代,在山区收税,徒步远行、方向莫辨、饥寒交加,直白的镜头令我深深地震撼。九十年代骑辆老式自行车背个旧挎包,为几十块钱税款累得大汗淋漓、说得口干舌燥。 而现在可以说是 指尖送税 。互联网、通讯设备、金三系统、电子税务局叠加,大局部业务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就能完成,大大节约了征纳本钱,提高了办税效率。但取得纳税人的理解支持,不能完全依靠冰冷的键盘和鼠标,还要像施星灿那样用最原始、最真诚的方式 一双脚、一颗心入户走访、上门问需。 第二个镜头是妻子的忌日,步履蹒跚的老人单独走过车水马龙的街道,买来妻子生前最喜爱的蛋糕。 工作中施老是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税务干部;家庭中是温柔体贴的丈夫、言传身教的父亲。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他和妻子因革命理想相识相知相恋,又因党员责任从北京来到偏远的贫困山区,相爱相守一生。 影片中妻子对丈夫的爱,就是对他一心为公、清贫乐道的理解和支持,对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一起经营着温馨的小家。而丈夫的表达就含蓄的多 几十年磕绊和喧闹过去了,你走之后黑白照片前跳动的微弱烛光,便是我隽永而悲切的思念。 电影带给我的感触是立体的、饱满的,既有时代呼唤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又有着平凡日子中的细微感动。施老一直在走,走向妻子渐白的双鬓和眼角的皱纹,走向女儿如竹拔节般的快速成长,走向蓬勃开展的新时代新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