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作饲养技术 核心提示:稻鸭共作饲养技术关键是把握好以下 3 个阶段: 种、苗阶段:选好稻、鸭品种,培育健壮的秧苗和雏鸭是共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此外,还要做好共育阶段和收获阶段的各项工作。 种、苗阶段 选好稻、鸭品种,培育健壮的秧苗和雏鸭是共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水稻方面,必须筛选株高中上、株型集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较强、抗逆性好的优质新品种。鸭子方面,首先应选用适于在稻间放养的品种,如绍兴麻鸭、湖南攸县麻鸭、福建金定麻鸭等。这些鸭体型中小,成年鸭每只重 1.25~1.5 千克左右,放养稻间穿行活动灵活,食量较小,成本较低,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公鸭生长快,肉质鲜嫩;母鸭产蛋率高。其次,要育好雏鸭,必须掌握“谷浸种,蛋起孵”。经 25~26 天孵化出壳的雏鸭,由于早春气温较低,应先在有加温设备的育雏室内保温饲养,喂少量浸湿的碎米、碎麦、碎玉米和细麸糠,供给清洁的饮用水。同时,在饲养室地面摆放一些浅底容器,内盛清水以供雏鸭嬉水锻炼,提高雏鸭对水的适应能力。饲养到孵化后的 20~25天,每只体重 150 克左右时,雏鸭有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即可放到稻间饲养。 共育阶段 协调好稻鸭之间的生育关系,是稻鸭共育阶段的关键。首先,水稻移栽、苗鸭放养要适期,秧苗移栽返青后,10 天左右开始分蘖,此时就可将雏鸭放到稻丛间,过野生化生活。为了使放养的鸭适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必须在水稻移栽或抛栽、撒直播前 28 天,把受精鸭蛋放入孵化箱中孵化。雏鸭孵化出壳后,要先在室内培育 10~14 天,然后放养到稻丛间过野生化生活。鸭的放养密度既要考虑田间饵料能保证鸭的生长发育需要,同时又要考虑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般以每亩 12~15 只为宜,最好以 100~120 只为一群。这样既有利于避开鸭子过于群集而踩伤前期稻苗,又能使鸭子分布到圈定范围内稻田间各个角落去寻找食物,达到较均匀地控制田间害虫和杂草的目的。在放养雏鸭时,最好在一群雏鸭中放养 3~4 只 1~2 周龄的幼鸭,以起到遇外敌时能预警和领头的作用。为增强雏鸭的抗病能力,放养前每只鸭还需注射预防鸭瘟等的疫苗。 收获阶段 水稻抽穗、灌浆后,稻穗下垂,这时就要设法把鸭群从稻间赶出。捕捉群鸭的方法应尽量简易,不影响未完全成熟的谷粒继续灌浆完熟。公鸭可上市作肉鸭出售,母鸭可以继续圈养产蛋。 为了错开鸭子的上市时间,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还制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