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势能教学设计〔共 3 篇〕第 1 篇:7.4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3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一、任务分析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定义式。 2.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号的含义。 3.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4.培育探究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的讨论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观察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法。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渗透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沟通与协作探究,培育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学习起点】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重点是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推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课重点是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对重力势能的应用。 2.本节课难点是如何探究重力势能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观察法,控制变量法,演绎推理法,讲授讨论,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教具 铁球和橡胶球各一个,白纸假设干张,CAI 教学课件,视频展示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一:〕这是一幅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图片。这个陨石坑是 5 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 30~50 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 50 万千克、速度到达 20 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 2000 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直径约 1245 米,平均深度达 180 米的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 20 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那么能容纳 200 多万观众。可见,有些重力势能在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巨大的。 过渡语:既然自然界中有些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那么我们人类可以将之加以利用。 〔展示图片二:〕这是一幅水力发电站图片,是利用水的重力势能来发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