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完全中学人防工程强夯置换墩地基处理施工组织设计一、工程概况:XX 完全中学位于 XX 生态区 XX 大道西侧,XX 二路北侧。人防工程长 82.5m,宽 65.3m,±0.000=395m。二、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原场地地貌单元属渭河二级阶地,地形南高北低。目前基坑已经开始开挖,设计场地地面标高 388.8m 和 388.4m。2、地层结构及岩性描述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全新统(Q4ml)人工填土、上更新统风积(Q32eol)黄土、残积(Q3lel)古土壤、上更新统冲积(Q3al)粉质粘土及中砂层构成。土层按层序分述如下:①-1-素填土(Q4ml):褐黄色,以粘性土为主,上部见植物根系,局部夹零星砖渣的建筑垃圾,松散。主要分布于场地西南侧。层厚 0.3-0.7m,层底深度 0.3-10.4m。①-2-杂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混凝土块及砖渣等建筑垃圾含生活垃圾组成,松散。主要分布于场地东南侧。层厚 0.3-13.2m,层底深度0.3-13.2m。②-黄土(Q32eol):褐黄色,大孔及虫孔发育,偶见蜗牛壳碎片,土质较均,硬塑。层厚 0.8-11.9m,层底深度 10.2-14.00m。③-古土壤(Q3lel): 黄褐色,针孔较发育,偶见蜗牛壳碎片。底部结核富集。土质较均,可塑。层厚 1.5-4.3m,层底深度 13.00-17.00m。④-粉质粘土(Q3al):褐黄-灰黄色。土质均匀。可见铁锰质氧化物,局部夹粉土薄层。可塑。层厚 1.8-4.5m,层底深度 15.50-18.60m。⑤-中砂(Q3al):褐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颗粒不均,级配较好,稍湿,中密。层厚 2.0-3.7m,层底深度 18.80-19.40m。⑥-1-中砂(Q3al):褐黄-灰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颗粒不均,级配较好,饱和,密实。主要以透镜体形态存在于⑤层粉质粘土中。层厚0.6-0.9m,层底深度 21.00-21.60m。⑥-粉质粘土(Q3al): 灰黄-黄褐色。土质较均,可见铁锰质氧化物斑点。局部夹有粉土薄层,可塑。未穿透,勘察最大揭露厚度 6m。3、地下水 地下稳定水位埋深 14.70-17.20m,属潜水类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2m。4、场地的湿陷性该场地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为Ⅲ级(严重),湿陷土层主要在②黄土之间。5、场地不良地质作用XX 市周边四条深大断裂带,距离本场地距离均大于 200m,且均为隐伏断裂,上覆土层厚度均大于 60m,可不考虑以上断裂对建筑场地稳定性的影响。三、编制依据:1《XX 中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2《XX 中学人防强夯置换墩桩位布置图》(结施-01)3《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规程》(CECS197:2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