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25)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秀丽 王庚(执笔人) 冯泽国 江伟 张兰 绍辉 金良 徐懋 郭向阳(负责人)目 录常用抗凝药的基本药理常用凝血功能检测指标使用抗凝药行区域麻醉的风险评估及建议近年来,区域麻醉,尤其是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应用上进展很快。同时,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平常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其造成的凝血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众多麻醉专家的临床经验,结合近年来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的用药趋势和区域麻醉的应用趋势,给予密切结合临床的建议,供各位麻醉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在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但对于使用抗凝药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有所增加。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大量失血、压迫气管等。对于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的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时机很重要。麻醉医生应该掌据常用抗凝药的基本药理,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但不同的患者对药的的代谢有区别,所以凝血功能检查也很重要。结合抗凝药的药理和凝血功能的检查指标有助于麻醉医生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一、常用抗凝药的基本药理临床常用抗凝药可分抗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下面简述各类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一)抗凝血酶药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1)肝素(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阻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阻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UFH 在低剂量(≤5000U)使用时即可抑制Ⅸ a,因此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了解其抗凝程度。此外,UFH 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长时间使用需复查血小板计数。血管外科及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药物。(2)低分子肝素(LMWH):低分子肝素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 a 活性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 a 活性。针对不同适应证的推举剂量,低分子肝素不延长出血时间。在预防剂量,它不显著改变 aPTT。即不影响血小板聚集也不影响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临床应用无需常规监测 aPTT,如需监测,使用抗因子 X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