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2.《本草经集》,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3.《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 850 种。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比,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5.《本草纲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 921 种,其中新增 716 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7.《中华本草》,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 2000 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8.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9.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10.确定依据,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11.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12.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13.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 酸、苦、咸等味。14.确立依据,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15.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16.甘,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17.酸,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18.坚,①坚阴,即泻火存阴; ②坚厚肠胃。19.涩,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20.淡,芳香味与辛味一样,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21.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22.气味配合,一药气只有 1 个,味可有 1 个,也可有 2 个或更多 。23.升降沉浮,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24.药物的质地轻重,贝壳类质重的药多沉降。25.药物的性味,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26.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27.所示效用,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潜阳息风等作用。28. 逆其病势选择用药, 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治疗病势上逆病症,常选用药性沉降的药。29.影响因素,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配伍 30.有毒与无毒,确立依据,是否含有毒成分;整体是否有毒;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31.中药主治病证,当代使用最多是证名,其次是病名,症状名最少。32.单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