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释意理论学派指导下的口译学习法国释意理论学派指导下的口译学习 摘 要:释意理论在中国传播以来,对中国译界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口译理论指导口译实践的补充起到了重要作用。释意模型是释意理论的制造性成果。它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的翻译程序,有助于讨论口译过程的各个环节。这对口译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释意理论;翻译模型;口译学习 1 引言 随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口译工作在政治经济文化沟通中承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我国要更好的参加世界竞争中,就需要大量的高素养的口译人才。尽管国家高校每年为国家培育大量口译人才,高水平的口译人才仍然处于紧缺状态。口译学习对于口译人员的培育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探究到一套好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口译能力培育。 2 释意理论内涵层面阐释 在释意理论创立之前,很多翻译理论关于翻译过程的解释是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然而释意理论学派认为翻译过程有三个重要阶段: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也就是说,释意理论提出了一个核心思想,即翻译程序的三角模型。这也是释意理论的制造性成果,它打破了“理解- 表达”的思维定势,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的翻译程序。 释意学派认为:口译是一种以意义传递为目的交际活动,为了实现意义的充分传递,口译员必须对源语讲话进行释意;释意需要口译员的认知补充,而认知补充是一个口译员的与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语境知识相结合的过程。释意学派还认为:源语讲话的信息意义不是由讲话文本的语言结构决定的,而是口译活动主题(译员)和客体(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所以结构主义所提倡的语言分析法不能用于口译讨论。释意学派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的拒绝,表明她们在口译讨论工作中大胆摆脱了传统英美分析哲学的影响;她们对口译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重新界定,对意义的崭新理解,充分反映了她们的体验学观,表明释意学派的口译讨论正在向认知心理方向靠拢。 实际上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思维语”理论已经告诉我们:思维先于语言,大于语言,语言对思维有促进作用;人类的思维有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两种形式。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的思维有精细程度上的不同,口译过程中源语讲话的题裁和内容对意义是否能够脱离语言外壳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口译过程中意义可能不会百分之百地脱离语言外表,“脱离”现象也不太可能自始至终地发生;口译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