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长沙工业进展历程长沙——湖南省省会,长沙——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长沙素以屈贾之乡、潇湘洙泗、革命摇篮著称于世,在许多人的眼里,长沙似乎只是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与现代经济尤其与工业文明有点格格不入。然而,翻阅历史的斑驳记载,我们却为长沙与时俱进散发的时代气息所感染。长沙正走在工业化的大路上。第一节 长沙工业及工业文明之起由一、 饮誉华夏的手工业文明——长沙工业文明的起由长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以刺绣、纺织、陶瓷、刀剪、漆器等精致的手工艺品饮誉华夏,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手工业文明发祥地之一。 追根溯源,长沙手工文明始于新石器时代。根据地下遗址考证,距今约7000 年前,华夏先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开拓,4500 年前进化到原始农业社会,这个时期,长沙地域的氏族部落已能制作石器生产工具和陶器生活用具。从出土的商代、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的大量文物,反映当时长沙的刺绣、雕刻、编织、漆画、缝纫等制作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东汉末年,长沙北郊瓦渣坪一带建起了长沙窑,有的产品烧有“天下有名”、“天下第一”字样。隋唐时期,铜官陶窑兴起,成为当时全国四大名窑之一。后来的各个朝代,手工业不断进展,清乾隆五年(1740)长沙董同兴刀剪铺生产的优质刀剪畅销湖南各县,逐渐取代“北王(北京王麻子)南张(杭州张小泉)”在长沙的刀剪市场。清乾隆十五年(1750)浏阳人欧阳藩取永和河中之菊花石制砚,后邀集木雕艺人以菊花石制作工艺品,逐渐形成浏阳菊花石工艺。新中国建立后,长沙地区先后发掘多处古遗址和 2000 多座古墓,出土有兵器、铁器、青铜器、漆器、竹木雕刻、陶器、玉器、丝织、刺绣等手工业品,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片;有我国商代最大的乐器铜铙(重 221.5 公斤);有我国最早的中碳钢(含碳 0.5%)钢剑;有我国第一枝毛笔;还有一把长 23.4 厘米的铜尺,每寸格内铸有浮雕的青龙、白虎、朱雀纹饰,是当时计量标准的重要依据。举世瞩目的马王堆西汉 1、2、3 号墓出土的大量手工业品,更属稀世珍品。其中有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重仅 49 克,相当近代纺织产品的精细纤度。绢、缣、纱、绮、罗、锦等品种,反映当时的机制提花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在织物印染技术方面,使用的色谱多达 20 余种,且使用套版印花技术,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三版套印的印花纱。出土服饰中的刺绣,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绣、方棋纹绣、锦绒绣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