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1项目背景歌舞剧场(英文:theatre),观众观赏演出的场所。词源出自希腊文Theatron,意为观看的地方。中国原有茶园、戏楼或戏园等称谓,现统称剧场。剧院建设的宗旨是提高受众体(包括贵宾、观众和演员)快乐质量、降低受众体快乐成本。这是剧院价值的本质含义。最初剧场创立的设想是为舞台艺术提供展示空间,后来剧场也会成为音乐会等其它艺术的展示空间剧场的性质和作用可从众多角度划分。它们可作为提高公众文化艺术修养、协助艺术教育、为艺术家创作活动提供交流、借鉴的机会和资料信息的有效手段。故而其功能日趋专门化和向多层次方向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体。剧场一般由3个部分构成:①进行表演的地方——舞台或其他形式的表演空间;②观看演出的地方——观众席;③其他附属演出空间——演出人员休息、换装的地方。剧场型制的演变除了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和建筑思想的影响外,主要由这3个部分的功能、规模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来决定。古希腊的剧场为露天剧场,3个部分毗连一起又各自相对独立。古罗马时代,这3个部分成了统一的建筑整体,为半露天。这个传统经过中世纪的中断,到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得以继承。1618年在帕尔玛建造了第一座有镜框式舞台的剧场,后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就是在这种剧场的基础上,从不同的方面去改进它,丰富它,直至发展成具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剧场。现代化剧场的重要标志是电力能源的利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各种舞台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如转台、附台、推拉台、车台、活(电)动台板或升降台、完备的吊杆系统、照明控制系统等。随着非镜框式舞台演出的发展,又出现了不同样式的剧场结构,如伸出式舞台、中心式舞台、终端式舞台、可自由组合变化的舞台等剧场形式以及兼有镜框舞台和伸出式舞台特点的剧场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又出现了将不同类型的演出、娱乐场所建造成综合建筑群的趋向。中国剧场的历史可上溯到汉唐。汉代上演百戏有看棚,隋唐有戏场、乐棚,宋代出现了瓦舍、勾栏,具有了剧场的要素,成为后来中国剧场的基本格局。清代的剧场沿着宫廷剧场(三层楼大戏台)、府第剧场、营业性的民间茶园、地方性的或会馆里的小型剧场等不同的型制在发展。1909年建造的上海新舞台,是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建有镜框式舞台的歌舞剧场。这类剧场,1949年以后得到大规模发展。80年代建造的剧场有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上海戏剧学院剧场、中国大剧院等。歌舞剧场建设是演艺事业、演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包括演艺文娱事业、演艺文娱产业在内的文化工作,中央的思路很明晰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这是在尊重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我国文化工作的实际,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思路剧场一方面在积累国家文化财富、传承展示优秀民族文化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另一方面也在社会文化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2.1.1建设单位概况南方歌舞团(广东民族歌舞团)成立于1953年7月1日,是直属于广东省文化厅的省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早在上个世纪,就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南粤山花”荣誉称号并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建团57年来,一代代的南歌人一直在不懈努力,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骄人业绩,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荣获大奖、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舞蹈、舞剧作品,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民族艺术风格。其中《草笠舞》曾在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摸螺》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提名奖。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南方歌舞团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省级以上的优秀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之一。2008年,受文化部委派,作为班底演员参加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文艺晚会”,为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十一个国家的总统和政要演出,由于任务完成圆满、表现出色,受到文化部的书面表扬2008年和2010年,两次受邀参加文化部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的排练和演出,南方歌舞团以严谨的队伍作风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