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大调整──西北大开发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举全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西北五省区的能源矿产资源、土地光热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显著比较优势,按照市场导向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并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西北地区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二、西北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三、西北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四、西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经过“一五”和“三线”两个重点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西北五省区已基本改变了传统农牧经济形态,进入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但总体上产业结构仍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1.三次产业趋于协调,但结构层次仍很低与全国相同,西北五省区GDP三次产业构成已呈现“二、三、一”形态,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份额跃居第一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份额退居第三位。然而,五省区第二产业份额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份额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5-1)。从就业结构看,1998年全国滞留在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已不足一半(49.8%),而西北五省区仍高达一半以上;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第三产业除外)。与低层次的产业结构相关,西北地区人均GDP也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最低的甘肃1998年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的54%。结构层次低还表现在三次产业内部。表5-1西北五省区产业结构现状表5-1西北五省区产业结构现状GDP结构(%)就业结构(%)人均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元)全国18.448.732.949.823.526.76392陕西20.541.138.458.616.724.83834甘肃23.243.932.858.915.125.93456青海18.940.240.961.215.123.54367宁夏21.441.337.358.717.723.64270新疆26.138.635.457.715.526.96229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和第135页。2.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但资源利用程度不高西北地区产业大多是依托当地资源开发建立起来的,但对资源的加工又大多是初级的。表5-2显示,五省区轻工业主要依赖于当地农产品原料,其中新疆的这一比重高达近90%;采掘和原料工业比重大,除了陕西外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资源深加工的比重加工很小;整个工业中,重化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表5-2西北地区产业的资源依赖性(%)表5-2西北地区产业的资源依赖性(%)全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轻工业比重65.367.263.673.881.589.5采掘和原料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50.441.675.383.063.187.0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57.365.279.185.183.273.3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17.127.023.725.125.641.3注:*为1998年数据(当年价格),其余为1997年数据。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1997年工业统计年报》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计算。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1997年工业统计年报》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计算。3.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比重大,机制灵活性差西北地区中央隶属企业多,不少省区工业产值一半以上来自中央企业,地方工业产值只占小部分,由此产生了长期难以解决好的中央与地方经济的融合问题,新疆除了自治区企业与中央企业外,还有一个独特的与建设兵团企业的融合发展问题。西北地区国有经济占有很高的比重。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59.7%,比全国高31.3个百分点,比西部10省区市高13.4个百分点。不少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缓慢,企业活力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经营陷入困境。1998年,五省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4.6%,比全国低2.5个百分点;工业多年出现净亏损,亏损面高于全国。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二)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制约条件西北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资源优势。西北地区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储量较丰,是我国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接替基地。黄河上游可建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以上的20多座大中型水电站;拥有一批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的大型煤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