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地处内陆高原山地阻挡温带大陆性气候草原荒漠化的发展古代:盲目垦耕近代:人口猛增农垦规模扩大现代: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荒漠发展表现①半干旱的旱农垦区:斑点状及片状分布②半干旱的草原牧区:斑点状荒漠化圈③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沙丘话化④内陆河流下游:固定沙丘话化⑤矿区、居民点、交通线:点线状分布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4页第四单元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考点搜索】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该区荒漠化的发展。【教材分析】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其危害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荒漠化同样也是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荒漠化面积扩大已成为我国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本课主要讲述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和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知识纲要◆重要图释1、图4.1“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图”从总体上来看,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各要素的综合体现,水分是这一自然景观及其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图示三地降水条件的东西差异明显,正反映了本区自然地带的经向分异规律。2、图4.2“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图”从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图上看,本区沙漠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和地区差异性。在贺兰山以西主要有四大块。(1)塔里木盆地,盆地中心为广阔的塔克拉马干沙漠。(2)准噶尔盆地,盆地中心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3)新疆、甘肃毗邻地区的戈壁,包括库姆塔格沙漠。(4)阿拉善地区,包括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贺兰山以东有宁夏和内蒙古中部的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再往东则以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为主,戈壁已消失不见,包括内蒙古东部沙地和大兴安岭东麓沙地。3、图4.4“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图”第2页共4页第1页共4页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位置干旱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4页万里长城大致经过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它既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也是古代中国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自战国、秦、汉以来,直到最近一二百年前,曾长期成为我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重要分界线。【学习策略】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地理知识、把握重点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环境意识。【教学内容】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此区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相当,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其范围并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等省区的全部,只是包括其大部分或一部分。2.地貌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3.自然特征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4-1所示:4.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小,水分条件逐渐变干,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显著。如表4-1:表4-1: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人为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和军事活动,如移民屯垦和战争等;二是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无计划利用水资源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它们在荒漠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差别。(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图4-1自然地区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贺兰山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气候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第3页共4页第2页共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