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草原》导学案课题《静默草原》课时共2课时设计者单位电话邮箱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学生自读课文,并识记瞭望、簇立、翡翠、咆哮、摩挲、微不足道等词语。2.识记导学案中有关作家作品的知识。3.反复阅读课文勾划出表现草原特点的语句,并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草原特点的词语。4.划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反复读一读初步体悟作者的情感。5.找出文中运用修辞的语句,反复品读,并能批注赏析。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词句并品读,体悟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学习难点:品读文中“在克什克腾……摩挲草尖以及文章的第11自然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包含的哲理。学法导航学习方法:学生查工具书积累识记文中生字词,朗读课文思考预习导学中的问题,能在书上作赏析文中运用修辞的语句的简要批注。知识链接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字词学习:前眺()瞭望()前瞻()簇立()咆哮()冥想()2.作者介绍: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近年来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百变人生》、《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3.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描写草原的语句有哪些。思考这些语句体现了草原的哪些特点?(2)表现作者感受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表现了作者什么感受?(3)默读课文试着找找文章的主旨句,并体会文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二课时一、交流展示1.学生将预习时整理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正音纠错。2.师生共同交流解决预习导学中的问题(1)(2)3.学生质疑问难交流预习导学中的问题(3)二、研习内容(一)想一想:1.为什么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2.为什么说“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3.文章为什么以静默草原为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探究结果)(二)品一品:1.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2.找出文中你认为比较优美的语句,并能简单赏析。(三)悟一悟:1.反复朗读下面的语句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2.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说说你的看法。三、巩固·延伸(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地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1.请用原文中的句子阐释“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中的“单一”和“丰富”。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这两句话该如何理解?(二)阅读《永远的美丽》完成下列题目永远的美丽①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像一条终于跳过龙门的鲤鱼,像那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的一直漫到天边,我不由想起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古老民歌。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