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教学目标:积累词语,掌握“幽暗、惬意、包罗、参差不齐”等词语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领略国画的内在美,提高艺术修养,初步形成审美观、价值观。教学重点: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复述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教学难点:研读有关国画常识的语句,体会画竹的内涵。课时:1学习过程:[预习导学]: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填空。《竹影》的作者是,他是我国、、和,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原名,共有文学、美术、音乐等著作一百多种。长于漫画与散文,漫画有《》,散文作品有《》、《》、《》、《》等。初读课文,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惬意()蘸()水门汀()口头禅()徘徊()撇()参差不齐()幽暗()丰硕()朱砂()借助工具书,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三个词语造句。释义:惬意:幽暗:疏密:包罗:参差不齐:口头禅:造句:4、搜集鉴赏绘画作品,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5、再读课文,将预习中的问题记录下来。遇到的疑难问题:初读课文的感受:[课堂学习]: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竹影》,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二、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师生共同纠错,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文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小伙伴们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句子2、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课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四、探究体验: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爸爸看到了。他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思考爸爸是怎样一个人?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一些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等游戏,结合画竹影的文意,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学生小声朗读5、6自然段,回答问题: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投影出示句子:“中国画像符号,西洋画像照相。”指导理解。课件展示国画和油画,比较鉴赏,进一步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五、美点寻踪,品味精彩段落,积累美句,赏析美词1、摘录文中的美句,并当堂记诵2、请学生用“我认为(美词)写的好,好在它运用了手法,写出了”的形式,品味文中的精彩词语,准备精彩发言。(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3、佳句赏析: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了。通过朗读、赏析、讨论,品味语言的生动性,感受意境之美。这段话其实就是交待时间的,但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美的意境,仿佛身临其境。小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六、欣赏延伸:(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选择其一赏析。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梁刘孝先竹生空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