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黄河》探究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分析: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近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四、教学设计(一)在本节课中教师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课前准备(1)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2)合作交流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2.课堂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和步骤(1)目标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2)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内展示预习学案,检测预习效果(3)合作探究,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5)巩固检测,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过程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示自学提纲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内互查,巩固基础知识。探究题1河名长度(千米)年入海量(亿立方米)水量比黄河54644801长江63001000020.8为什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我国第二大河?利用黄河、长江、珠江的长度、水量的比较表,分析讨论“黄河为什么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一大河”,锻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题:2003年是我省历史上少见的多雨年份,全省平均降雨920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38%,为1916年以来同期第二位。大量的降雨给我省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据统计,全省有101个县(市、区)、100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086万人,受淹城市3个,倒塌房屋13.5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7.86亿元。最为严重的是,由于受“华西秋雨”的影响,9月中旬河南兰考县蔡集生产堤决口,导致我省东明县南滩2个乡镇、135个村、9.68万人被水围困,23289间房屋损坏倒塌。东明段黄河大堤经历了一个多月高水位浸泡,多处发生严重险情。全省抗洪形势一度十分严峻。试分析黄河发洪水的原因?假如你是水利专家你怎样开发或治理黄河?(任选一方面作答)教师指导的重点: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倾听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点评学生的发言。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梳理分析问题的思路并记录主要观点。本段材料加深了学生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从材料中知黄河带来的大量的泥沙,也给人们带来来洪水隐患。根据学生前面自学的能很快想到是“地上河”的原因。然而,气候因素是黄河发洪水的另一重要因素,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点拨。关于黄河的治理,尤其要使学生认识到:对黄河下游的治理,不能只能在下游做文章,教师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