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导学案宿豫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者:校审:年月日班级:姓名:学号:宿豫中学语文导学案课题:《太史公自序》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3.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法指导信息链接课文字词的疏通,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如何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及通过《史记》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走近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2.《史记》介绍《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预习题1.正音颛顼南正重蒯聩会稽爰壅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继承)(掌管)而徇朝歌...(3)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巡行)(回复)..1宿豫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者:校审:年月日班级:姓名:学号:(4)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禅)则学者至今则之..(6)小子何敢让焉(推辞).(7)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革而不知其权(合适)..(8)被之空言而不敢辞(遭受)垂空文以断礼义..(10)于是论次其文(编次)(11)俟后世圣人君子(期待)..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死,为动词,为而死)(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5)既科条之矣(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古义:到今义:另提一事(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3)小子何敢让焉。古义:谦词,我今义:男孩子(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古义:故事,旧事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古义:整齐,整理今义:整齐,有条理(5)《诗》《书》往往间出矣。古义:不断今义:经常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指”通“旨”(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罔”通“网”;“失”通“佚”(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拂’’通“弼”6.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或用法。(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介词,凭借)(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目的连词,用来)7、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自叙家世谱系。叙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叙自己忍辱写《史记》。《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2宿豫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者:校审:年月日班级:姓名:学号:我的疑问师生合作探究订正反思一.课文1—3节写了什么内容?其目的是什么?内容:追祖溯源,屈原也曾这样做过,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即标示为古代名贤之后以自重,激发志气,这是古人树立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司马迁在这里强调司马氏为史官世家的目的,标明写作史记是家族赋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