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元曲名家-张养浩 VIP免费

元曲名家-张养浩 _第1页
1/6
元曲名家-张养浩 _第2页
2/6
元曲名家-张养浩 _第3页
3/6
元曲名家:张养浩篇一:张养浩《退隐》赏析张养浩《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赏析【摘要】张养浩是元代有名的政治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散曲作家,结合作者生平,浅谈了他的散曲作品,着重分析散曲《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关键词】张养浩;散曲;描写艺术特色;韵意一、张养浩生平及文学创作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他“幼年好学,读书不辍”,二十岁被荐为东平(今属山东)学正,后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官。为官清正廉明、直言敢谏。任职期间,曾因批判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英宗至治元年,又上疏谏元夕内廷张灯,惹帝大怒,深感仕途险峻,随弃官归隐,后屡召不仕。公元1329年(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就以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历经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泰定帝和元文宗数朝。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以及诗文集《归田类稿》等。张养浩的人生由此能够分为三个阶段:在任、辞官、出世。他的作品因而也呈现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其作品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参破世事,揭露官场黑暗与仕途险峻之作。如《朱履曲·警世》:“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描写一副活脱脱的官吏欺压百姓的场景,作者对此也做了戒备告诫统治者长此以往可能日后起祸端的时候就没有这等威风了,看够了官场的黑暗后,作者可能也难免归隐之情了。(二)、为追求隐居闲适,讴歌自然山水之作。如《寨儿令·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雁儿落兼清江引》、《水仙子·咏遂闲堂》及《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等。这一时期的散曲大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家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使张养浩寻求到一个与污浊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妙世界。而吟咏家乡的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获得较高艺术成就。(三)、为身居要职不忘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著名的《山坡羊?潼关心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退隐,关于张养浩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当国家需要他时,百姓有了灾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救民于灾难的路途,全身心肠倾注到对国家与民众的责任上。对不管国家兴亡,百姓都生活在痛苦中的社会现实,作者做了深入批判,对人民的同情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最后作者道出了历史真理,不管国家兴亡,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炽热中。二、《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译义张养浩在五十岁那年弃官归隐。他的《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大量地讴歌了隐居生活的乐趣,描写了漂亮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回归自然的欣喜之情,与仕途生活的描写相比,此类作品显得轻松闲适,飘逸开阔,《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是文、诗、曲三体合一。这里着重介绍散曲《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一)《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原文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低。倚杖立去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曲中去沙:犹言如海;山家:山那边。家,同“价”;行踏:走动、来往;咱:自称之词。(二)《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译文白云飘来,山势迷濛,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游玩。我爱这变幻诱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可能。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三、《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的描写艺术特色这是一首带过曲。此曲从曲词的内容来看,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这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风光。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那么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参差分布。这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元曲名家-张养浩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