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教师用)1.5.2科学记数法(新授课)【理论支持】布鲁姆认为:“认知的前提特征在学习中起50﹪的作用.它是学习者的能力倾向,认知结构的总称”.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应当定于儿童现有心智发展状态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了与乘方知识的关联性,从复习乘方、幂、底数等概念入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内在联系性,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本课定位于对于数目很大的数用科学记数法的形式表示起来又科学、又简单.科学记数法的形式是由两个数的乘积组成的.其中一个因数为a(1≤a<10),另一个因数为10^n(n是比A的整数部分少1的正整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时,不改变数的符号,只是改变数的书写形式而已.将一个数字表示成(a×10的n次幂的形式),其中1≤a<10,n表示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科学记数法.用幂的形式,有时可以方便的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较大的数,如:光的速度大约是300000000米/秒;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100000000这样的大数,读、写都很不方便,考虑到10的幂有如下特点:10的二次方=100,10的三次方=1000,10的四次方=10000…….一般的,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n个0,这样就可用10的幂表示一些大数,如:6100000000=6.1×1000000000=6.1×10的九次方.【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感受大数;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数学思考:通过科学记数法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感受.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大的数.情感态度: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难点: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什么叫乘方?说出103,-103,(-10)3的底数、指数、幂.2.计算:103,-103,(-10)3.(口答)3.把下列各式写成幂的形式:100,27,-125,-100004.计算:101,102,103,104,105,106,1010.〖设计说明〗通过这一题组复习前一节课乘方、幂、底数等概念,为进一步学习科学记数法服务,使学生回忆并注意可以诱发的解决一连串的疑问的旧有经验.为掌握新知打下基础.课内探究(二)导入新课由第4题计算105=100000,106=1000000,1010=10000000000,左边用10的n次幂表示简洁明了,且不易出错,右边有许多零,很容易发生写错的情况,读的时候也是左易右难,这就使我们想到用10的n次幂表示较大的数,比如一亿,一百亿等等.但是像太阳的半径大约是696000千米,光速大约是300000000米/秒,中国人口大约13亿等等,我们如何能简单明了地表示它们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科学记数法.〖设计说明〗这里的仔细观察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用10的指数幂表示数的简洁性,感受到我们即将学习的科学记数法的优越.(三)讲授新课1.10n的特征观察第4题101=10,102=100,103=1000,104=10000,1010=10000000000.提问:10n中的n表示n个10相乘,它与运算结果中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练习1把下面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1000,100000000,100000000000.练习2指出下列各数是几位数.103,105,1012,10100.2.科学记数法(1)任何一个数都可以表示成整数数位是一位数的数乘以10的n次幂的形式.如:100=1×100=1×102,6000=6×1000=6×103,7500=7.5×1000=7.5×103.第一个等号是我们在小学里就学习过的关于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100,1000,变成10的n次幂的形式就行了.(2)科学记数法定义根据上面例子,我们把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自然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现在我们只学习绝对值大于10的数的科学记数法,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其他一些数的科学记数法.说它科学,因为它简单明了,易读易记易判断大小,在自然科学中经常运用.用字母N表示数,则N=a×10n(1≤|a|<10,n是整数),这就是科学记数法.例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1000000;(2)57000000;(3)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