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居住区规划与生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居住地的类型及规模。2.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3.掌握居住区各种设施的规划布局(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了解居住地的类型及规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通过提供地理图像、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归纳居住区各种设施的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家乡居住区规划与生活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愿望。教学重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学难点:居住区各种设施的规划布局情境导入威海优越的人居环境决定了其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1996年威海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改善人居环境100个范例城市之一。1998年,又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威海民俗文用心爱心专心1化活动和国际性节会丰富多彩。荣成的国际渔民节,展示了胶东渔民文化和渔家风情;乳山国际侨友联谊会,以侨为媒,广交八方朋友。问题:为什么威海被称为全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提示:威海市地处中纬度,风光秀美,四季分明,依山傍海,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是旅游避暑胜地。一、居住地的类型及规模1.居住地的功能居住地是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表空间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的总和。健康人居环境强调健康舒适的居民生活、完善的公共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的高度统一。2.居住地的类型及规模类型概念、包含关系、功能规模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由若干居住小区和若干居住组团组成。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1—1.5万户,3—5万人,用地50—100公顷居住小区是指由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具有一定规模,并且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配套有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0.2万—0.4万户,0.7万—1.5万人,用地10—35公顷居住组团是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成的,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管理服务和庭院300—500户,0.1—0.3万人,用地4—6公顷二、居住区规划1.居住区结构组织形式目前,国内外城市中心的建设一般采用以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居住等相结合的居住综合组织形式。我国城市中心区开发的住宅区许多都采用了这种形式。2.居住区用地的配置用心爱心专心2居住区用地的配置应考虑小区的职能侧重、居住密度、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社区生活和户外环境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居住密度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价值和土地资源的状况,在小区规划中应该注重节约土地,确定适当的居住密度。在居住密度较高的小区其住宅用地的比重应该相对较小,在居住密度较小的小区其住宅用地的比重可以相对较大。城市小区规划结构中应鼓励土地的复合利用,如开发地下空间,对地面进行公共空间的分层开发利用等。满足小区居民的居住生活需求是确定小区用地配置和各项用地比重的基础,不同的居住对象对小区的居住、公共服务、户外环境和交通设施等存在不同的需求,因而应该根据小区的标准或档次定位,适度增减各类用地构成的比例。各小区由于所处的区位不同、使用对象不同,可能导致小区的功能及用地配置的侧重点有所差异。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使用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设计的最基本要求。为满足居民多种需求,必须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规模及其分布方式,合理地组织居民室外活动和休息场地、绿地和居住地的内外交通卫生要求要求居住区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防止噪声的干扰和空气污染安全要求居住区规划除保障居民在正常情况下,能有条不紊地生活外,还要能适应可能引起灾害发生的特殊和非常情况经济要求居住区的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即确定住宅标准、公共建筑的规模、项目等均需考虑当地的建设投资及居民的经济状况美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