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幼儿园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1.培养幼儿的主动性2.培养独立性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三)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1.缩小与小学差异程度的工作2.开展适应小学的教育活动3.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4.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二、幼小衔接应注意的问题(客观、主观题)1.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合力2.贯穿整个幼儿期3.全面培养幼儿的素质,防止幼儿“小学化”倾向二、多元智能观加德纳提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1.言语—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音乐—节奏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我认识智能7.人际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二)学生观、教学观1.学生观:每个人的智力是各具特点的,个体的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2.教学观:教育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来选择各自的学习风格和方式方法。(三)教育评价观:多元化的评价观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客观题)(一)科学性、思想性原则(二)活动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个别对待原则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法(客观题)(一)观察法:教幼儿学会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认识所选定观察对象,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二)实验法: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三)游戏法:把幼儿的学习寓于游戏活动当中,适合幼儿活泼好动及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四)操作法:提供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的方法。(五)参观法: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2—(六)谈话与讨论法:教师与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七)讲解、讲述法: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讲述时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述所讲的对象。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客观、主观题)(一)集体活动:全班一起进行的活动形式1.特点:集中性、统一性2.优点:高效性,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组织纪律性和自控力3.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二)小组活动:部分幼儿一起进行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教师对幼儿活动情况的了解和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与合作,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流与操作机会,使其减少等待时间。(三)个别活动:幼儿的自我学习活动或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教育活动。四、领域活动的内涵领域活动是按儿童学习领域划分学前教育内容的一种课程类型。它是把学科体系改造成为儿童的经验体系,使之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又不失系统性。(二)领域活动的分类1.健康领域: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2.语言领域:提高儿童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3.社会领域:增强儿童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4.科学领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5.艺术领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三)领域活动的特点1.知识经验有较强的系统性2.较强的渗透性3.强调儿童生活的联系4.强调促进儿童素质的提高,着眼于终身可持续发展二、主题活动(一)主题活动的内涵主题活动是指围绕着贴近儿童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活动。(二)主题活动的特点1.知识的横向联系2.整合各种教育资源3.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4.富有弹性的计划5.需要刻意遵循儿童“前学科”知识经验的建构规律。五、幼儿园目标的结构(客观题)1.儿童心理结构的维度:布鲁姆(认知、情意、技能)2.教育范畴或内容的维度:(1)教育范畴:体、智、德、美(2)教育内容: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一)目标表述的角度—3—1.从教师角度表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