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新航路的开辟一、教材分析《新航路的开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П)(岳麓版)第二单元的第7课,在历史必修(=2\*ROMANII)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代。从教材内容编排上看,本课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从背景到过程到影响,条理清晰;但本课内容叙述的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涉及到欧、亚、非、美洲广大地区。因此,如何在一个立体的四维空间内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有效落实课程教学目标、并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内容的整合是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二、学生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内容,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缺乏全面和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2.高一学生通过的历史思维能力已有所提高,能够通过认真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来概况历史事件的大致轮廓,并初步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辨别、理解历史事实。三、教学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概述为: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据此,本课的具体学习目标为:1.学生首先通读教材,在阅读中了解本课的基本知识,初步感知新航路开辟的人、事、物。2.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图片(含地图)、史料等相关历史资料,贴近历史现场,探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基本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以人为中心,从长时段和大空间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逐步使学生对历史现场的人和人在历史中的地位认识逐步完善。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影音资料:纪录片《大国崛起》片段、电影《哥伦布》主题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现场,增强教学感染力。2.图片资源:利用不同时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和15世纪欧洲社会的相关图片,直观、真实地再现历史,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识。3.动画设计: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开辟新航路路线图,直观清晰地展示相关知识,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比较、归纳;易于操作;反馈及时、互动性好4.网络资源:关于新航路开辟后欧、亚、美洲社会变化的资料及相关网上文章、书籍和网站链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本节课为《新航路的开辟》,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旧的航路指什么?欧洲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与以前的航路相比,它新在哪儿?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东方的诱惑1.出示图片《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大汗》和地图《丝绸之路》2.出示15世纪欧洲社会图片:阿1.学生看图思考问题,讲述自己所知道的马可波罗的历通过图片对比,再造历史现象,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姆斯特丹3.视频资料:《大国崛起》片段,了解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的史实史,贴近本课主题。2.学生代问题看视频,探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生学习的参与性。2、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烘托气氛,从而为讲授新课内容作好铺垫。勇敢的心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出示动画《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了解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的简要概况,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填充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图表。。2.出示史料:“迪亚士沿非洲海岸探险时,遇上了连续13天的大风。大风将他的船队向南刮去,一直见不到陆地。哥伦布率船队经过70天的艰苦航行,克服重重困难,才抵达美州。麦哲伦船队的航行也十分艰苦。出航时船队有5艘船、200多名船员。最后只有1艘船和18名船员回到西班牙,麦哲伦自己也在菲律宾丧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动态示意图,准确把握每条航线开辟的过程,并结合所学内容自主学习。2.学生在对史料的阅读中体会新航路开辟者在惊涛骇浪中披荆斩棘的信念和勇气,思考“历史的选择”和“人的选择”两个命题1.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本,理清新航路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