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设计优课名称人的性别遗传知识点来源①教材版本:人教版②教材册(模块)名称:八年级下册②所属章节:第七单元第二章第四节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解释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控制的,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模拟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3.通过学习,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能够对性别歧视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大胆思考和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男女染色体的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通过模拟随机受精活动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质疑——分组实验——解决疑难——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目的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观看幽默小品“产房门前”。思考:生男生女真的与吃酸的吃辣有关吗?新生儿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观赏小品,关注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过渡性状就是生物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因此,男女性别特征也是一种特殊的性状。那么,性状由什么决定的呢?用圆环该如何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呢?思考回答明确性别与基因、DNA、染色体的联系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类型借助显微镜,科学家观察到了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科学家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将染色体逐个进行整理,得到男女染色体成对排序图。请认真观察课本上的图示思考:1.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学生看图、思考、作答通过层层设疑,个个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2.在男女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有明显的差别?3.这对染色体的差别可能跟什么有关?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将这对与众不同的,与性别有关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其它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捕获信息的能力。男女染色体的差别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男、女体细胞中的这一对性染色体到底有什么差别呢?男性的两条性染色体,大的这条像英文字母X,称为X染色体;小的这条,上端像V字,下面还有小尾巴,整体看像字母Y,称为Y染色体;所以男性的性染色体可以表示为XY,而女性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都一样,跟男性中X染色体一样。所以女性的性染色体可以表示为XX.由此可知,男、女23对染色体中有一对性染色体差异很大,其它22对常染色体基本一样。思考:将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用式子表示出来吗?学生看图思考判断出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的正确表达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探究人类性别的决定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要减少一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思考:写出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精子22条+X或22条+Y。卵细胞:22条+X过渡: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始,那这个受精卵是发育成女性还是男性呢?取决于哪一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也就是说跟父亲的精子类型有关。生思考作答,错误尝试。明确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女:22条+X男:22条+X或22条+Y。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趣味游戏模拟人的受精过程那么,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吗?也就说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吗?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模拟实验,模拟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来探究生男生女的机各小组依据规则:抓,记,归,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亲身体验率。实验步骤1.抓。一个同学从装有有20粒黄豆和20粒黑豆的信封里随机抓取一个“精子”,另一个同学从装有装有40粒黄豆的信封里随机抓取一个“卵细胞”。2.记。将抓取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放在一起,判断受精卵内性染色体的种类,并依此判断出“男女”,在表格相应位置记个勾。3.归。每完成一次,将豆子再放回各自的信封中。4.摇。摇匀,重新抓取。每组至少抓取10次。分组进行模拟游戏,学生代表用EXCEL对各小组结果汇总统计。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理,突破难点。分析实验我们来看下最后的统计结果,男女比例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