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_第1页
1/7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_第2页
2/7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_第3页
3/7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作者杨念群是人大的清史研究所的所长,个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他在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上,采取的研究范式是着力于中层理论。他认为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里边惟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这篇文章里,杨也表达了应该建构中层理论层面的中国历史研究范式。这篇文章的框架是这样的:作者先是总结了美国中国学的来源及其发展,然后总结了国内历史研究观念的变化趋势;接着总结了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几个特点和倾向,最后介绍了后现代思潮对历史研究的冲击,以及对于中国史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看法。一.美国中国学的来源与中国史观1.美国中国学的发展:从源流上考察的话,所谓传统“汉学”对中国的认识主要源于来华传教士的各种报告、著述、书简中拼贴出的一幅中华帝国的历史图景,如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的《中国札记》等等就属于这类著作。也就说汉学的来源是西方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想象式的建构”。按照按萨义德的说法,中国作为想象的异邦被“东方主义”化了。但是美国的中国学研究随着 19 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势力的拓展,产生了一种西方现代化的普适逻辑,特别是黑格尔关于非西方社会“没有自己的历史”的论断,使得汉学界把中国定位成一个停滞不前的国家。根据这种看法,二战之后在美国产生了一种“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他与古典的汉学研究很不同。这种中国研究是一种全球化的战略的一部分,是带有很强的对策性和意识形态的色彩的。作者举了费正清的研究的例子,在《美国与中国》中,费正清使用对立的两个概念:“集权传统”与“社会革命”,通过分析两者的关系喻示西方力量对中国停滞的传统具有决定性的改造作用。集权传统借助儒家思想渗透进政府、法律和宗教,甚至人道主义传统等方面,成为中国步入现代化的障碍,从而在无法适应现代化节奏时引发了社会革命,而社会革命均是西方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换言之,任何“革命”都是西方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连续组成部分。这也就是费正清著名的“冲击-回应”体系,这种研究带有很强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