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与高司谏书◎诗海拾贝田家欧阳修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赏析】这首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作者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喧”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得益彰。◎语林撷英欧阳修名句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2.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用人不限资品,但择有才。5.善用人者必使有才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6.少壮及时宜努力,老大无堪还可憎。7.醉翁之意不在酒。8.老去光阴速可惊。9.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10.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作者卡片姓名欧阳修生卒年1007~1072字号称谓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相关材料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背景呈现这封信写于北宋景祐三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此信痛斥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高若讷,字敏之,时任左司谏。◎知识链接北宋诗文革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这场文学运动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宋代立国,一些文人,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后来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最后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欧阳修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1.字音侃然(kǎn)褒贬(bāo)诋诮(qiào)班行(hánɡ)谏诤(zhènɡ)擢用(zhuó)懦软(nuò)罢黜(chù)忤意(wǔ)殁(mò)禀(bǐnɡ)2.一词多义(1)说(2)顾(3)见(4)其(5)以3.词类活用(1)某年十七时,家随州名词作动词,居住(2)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名词作动词,张榜公告,布告(3)有能辨是非之明形容词作名词,贤明的才能(4)犹不敢一言名词作动词,说一句话(5)书在史册名词作动词,记载(6)持此辩以示人动词作名词,辩才(7)以不可屈之节使动用法,使……屈服(8)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形容词作动词,陈述4.古今异义(1)日日备顾问古义:供皇帝咨询的官员。今义:有某方面专门知识、备以咨询的人员。(2)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古义:像眼睛、耳朵一样。今义:耳朵、眼睛;指见闻。(3)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古义:采纳。今义:指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4)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古义:谦称自己的心意。今义: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5)是聪明有所未尽古义:听觉、视觉灵敏。今义:天分高、智力强。5.特殊句式(1)某年十七时,家随州省略句(2)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省略句(3)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省略句,状语后置句(4)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判断句(5)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判断句(6)以为不贤,亦不免责省略句(7)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定语后置句(8)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省略句,状语后置句6.名句积累(1)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