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相关信息和写作背景,2.把握文章内容,体验作者通过对自然和对社会的观察所蕴涵的复杂情感,3.总结写作特色,掌握对比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披文入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精神和艺术的对话.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教学方法诵读法探讨合作交流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正值春天,提到“春天”这个词,我们的空气里,我们的窗外满是暖暖的气息;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心里满是美丽的花朵,满是盎然的生机,满是令人向往的温暖的感觉。今天我要大家一起来欣赏著名女作家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这篇散文。看看她笔下春意是怎样的感觉?二.作者简介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鲁迅先生曾这样赞誉萧红:“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代冰心一样。”“闲闲书话网”有人这样评论:萧红絮絮地讲着无穷无尽的痛苦,她的眼睛里满是悲天悯人的善良,和“我是这世界的一部分”这样自觉的责任感。世道再乱也总有一小块地方容纳一个平凡人吧。为底层人说话,代贫弱者发言,仅就这一点而言,萧红就赢得了读者的尊敬。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通过对北方三月景色的描写,描绘了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东北城市(哈尔滨)的人民生活现状图。四、阅读文章,思考问题1、课题是“春意挂上了树梢”,你读过文章后,是否看到文章描绘的春意?如果有,请说一说。明确:有春意。①自然:有春意的云彩,如轻纱般的暖风,窜着芽的街头白杨,已经开了的花,绿了的草。②人: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外国女人的脚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马车夫的大毡靴不见了。2.文中选取了那几个场景来描写人物活动?分别有什么活动?明确:场景:总说①白天的中央大街②院内③晚上的中央大街具体分析人物活动(1)、白天的中央大街①外国女人的脚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②人们在街上笑着打招呼,逛街③马车夫的脱下了大毡靴④冻伤腿的乞丐在乞讨⑤瞎人拉手风琴乞讨(2)、院内汪林又换了一身衣服,腋下夹着情书,抽着烟(3)、晚上的中央大街①中央大街充满音乐:流浪人的,日本舞场的,外国饭店的,②在风雪中寂寞的大街又号叫起来了,③各色各样的人跑满了街,④年轻的人排在商店的窗子前跟着音乐唱歌,和姑娘们一道说笑,⑤街道的转角也是人,哀哭的,老人,孩子,母亲们,3、文章中的人是不是都感到了春意?请作较具体的说明。明确:不是。只有外国人,和像汪林这样的富人才真正感受到春意。而困苦(乞讨的叫花子、拉琴的盲人等)的人是感受不到的。人物地点数量情状A类人B类人外国人中国富人被人间遗弃的人们中央大街的中段南端墙角、转角满街七分之一八分之一多快乐哀哭4、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用什么手法展现这种社会画面的?明确:•对比•两类人对春意的感受的对比•两类人的夜生活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不满愤激之情和对底层人的同情。5、面对许多人的苦难,汪林是怎么做的?结合文章中描写汪林的句子,分析“汪林”这个人物形象’。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汪林的形象?明确:作者从衣着、语言、活动等方面勾勒汪林的形象。汪林是一位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她代表了作者所刻画的社会众生相中的一类人。二、探究分析:萧红在本文中的语言很有韵味,质朴之中不...